诗的第一句“雪满前庭月色闲”,点明了节候与时间。雪满前庭,正当冬令。为什么许多送别诗的背景都是冰雪满径的隆冬?是什么理由催促人们在这本来不利于远行的季节踏上征程?这其中的奥秘是不难发现的。残腊将尽,春气欲来之时,正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年节到来之际。合家团聚,共度佳节,成了人们最美好的愿望。难怪那冰雪覆盖的山路上。总会留下许多人匆匆的足迹。
“月色”二字。说明别宴在夜间举行。雪满前庭,当然月色也满前庭。月光与雪光交辉。好一个银装世界!然而这样的美景却无人去赏,也无心去赏。一个“闲”字,流露出多少惋惜与感叹!
回乡意切,归心似箭。本应趁着这皎皎的月光,日夜兼程地赶路。然而,“主人留客未能还”。盛情难却,只好暂留一宵,领受主人的盛宴,也领受主人的盛情。
觥筹交错,酒酣耳热,本来是令人欢快的。然而诗人却发愁了。“预愁明日相思处”,他不为今宵而愁,而是为明日而愁。世界上没有不散的筵席,明日必然要踏上孤独的旅途。明朝一别、匹马孤身,说不尽的相思,走不完的山路。一句“匹马千山与万山”,余音袅袅,韵味无穷。
这首诗虽短短四句,但写得情真意切。哀婉动人。特别是把别宴的欢乐与意想中别后的凄苦对照起来写,给读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唐人赠别诗中,不乏清新隽永的短篇佳作。如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桔柚香。江风引雨入船凉。忆君遥在潇湘上,愁听清猿梦里长。”在将别未别之际,诗人就已想象到别后的情景。眼下是江楼送别,江风入船,明朝是远别潇湘,猿声愁梦。想到别后的凄冷,更珍惜今日的欢宴。面对着今日的欢宴,更哪堪别后的凄凉。依依难舍之情,真好似杯中浓郁的酒浆。又如贾至《送侍郎赴常州》:“雪晴云散北风寒,楚水吴山道路难。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诗中同样是手捧离杯。思潮翻滚,预想到明朝别后,客路凄凉。
李嘉祐这首《夜宴南陵留别》诗,与上举王昌龄、贾至的两首诗有同调同工之妙。
诗的第一句“雪满前庭月色闲”,点明了节候与时间。雪满前庭,正当冬令。为什么许多送别诗的背景都是冰雪满径的隆冬?是什么理由催促人们在这本来不利于远行的季节踏上征程?这其中的奥秘是不难发现的。残腊将尽,春气欲来之时,正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年节到来之际。合家团聚,共度佳节,成了人们最美好的愿望。难怪那冰雪覆盖的山路上。总会留下许多人匆匆的足迹。
“月色”二字。说明别宴在夜间举行。雪满前庭,当然月色也满前庭。月光与雪光交辉。好一个银装世界!然而这样的美景却无人去赏,也无心去赏。一个“闲”字,流露出多少惋惜与感叹!
回乡意切,归心似箭。本应趁着这皎皎的月光,日夜兼程地赶路。然而,“主人留客未能还”。盛情难却,只好暂留一宵,领受主人的盛宴,也领受主人的盛情。
觥筹交错,酒酣耳热,本来是令人欢快的。然而诗人却发愁了。“预愁明日相思处”,他不为今宵而愁,而是为明日而愁。世界上没有不散的筵席,明日必然要踏上孤独的旅途。明朝一别、匹马孤身,说不尽的相思,走不完的山路。一句“匹马千山与万山”,余音袅袅,韵味无穷。
这首诗虽短短四句,但写得情真意切。哀婉动人。特别是把别宴的欢乐与意想中别后的凄苦对照起来写,给读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浮空徒漫漫,汎有定悠悠。无乘及乘者,所谓智人舟。
讵舍贫病域,不疲生死流。无烦君喻马,任以我为牛。
植福祠迦叶,求仁笑孔丘。何津不鼓棹,何路不摧辀。
念此闻思者,胡为多阻修。空虚花聚散,烦恼树稀稠。
灭相成无记,生心坐有求。降吴复归蜀,不到莫相尤。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