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十六字令三首

毛泽东 毛泽东〔近现代〕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山,高耸入云端。快马加鞭向前赶路,不做丝毫停留。蓦然回首,惊叹身后的山峰与远处的天边快接上了!

山,起伏如波涛,浩瀚似江海,倒海翻江卷巨澜。山势奔腾迅猛如奔马,好似万马厮杀正酣战。

山,傲立苍穹如长剑,刺破青天锋刃未残。山之利剑好似要刺塌青天,但青天不会垮下,因为高山之大柱正支撑中天。

注释
离天三尺三,作者原注:“湖南民谣:‘上有骷髅山,下有八宝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又注:“这是湖南常德的民谣:”(按:这一注解可能是作者回答英译者时的误忆。常德地势较平坦,无此民谣。此当为贵州民谣。)骷髅山,未详。八宝山,在贵州雷山县。
倒海翻江:形容声势、力量的巨大。这是形容水势之浩大。也作“翻江倒海”和“翻江搅海”。
奔:急行,急跑,犹如奔驰,狂奔,飞奔。腾,本指马奔跃,即骏马在奔驰中向上跳跃。
万马:千军万马之略。
战:战斗,激战。犹,正在。酣,本指尽酒量畅饮,痛饮,这里指酣战,即不但久战未歇,而且正处在激烈、起劲的势头上。
残:残损、残缺、毁坏;青天,晴朗的天宇,由于晴朗而愈显其高远,因而刺破青天之山,自然也就愈加峻峭。
欲:要,将要。堕,落下,掉下来。赖,依赖,依靠。以,用。拄,支撑。其间,指天地间。

参考资料:

1、易孟醇.毛泽东诗词笺析:湘潭大学出版社,2013:81
2、张友平,张静思.毛泽东诗词全新对照译文:红旗出版社,2013:117-121

创作背景

  这三首小令作于1934年到1935年间。在远离中央根据地井冈山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遭遇到数不尽的艰难困苦,但红军以罕见的吃苦精神,战胜了种种困难和天险。毛泽东这三首小令,就是怀着喜悦的心情,在翻山越岭的长征行军途中写下的。

参考资料:

1、蔡清富,黄辉映.毛泽东诗词大观:四川出版集团,2007:169-175

赏析

  这三首小令都专门以山为题材,它们虽然没有像其他词那样标明词题,但每首的头一个字“山”,可以说即分别代表着各自的题目。

  这三首小令所写重点不同,合起来却是完整的组诗。它们共同的显著特点在于运用了整体象征的创作方法。象征是人们常用的艺术方法,如有人用狮子象征力量,有人用鸽子象征和平,有人用香草象征美人,有人用同海的搏斗象征人生拼搏等。毛泽东在此则用山的形象来象征红军形象,通过他的精巧艺术构思,让象征者与被象征者在气势、气概、精神、气质诸方面,获得了内在联系。它们既都是写山,同时又都是写红军,既是咏山曲,又是歌颂英雄红军的乐章。三首各写出一个侧面、一个特点,表面上处处写山,写山峦姿态,山野情趣,翻山滋味,实际上是处处借山象征红军,通过咏山来歌颂红军。

  它们虽是小令,但格调却是雄浑豪放的。意境磅礴、壮观、豪迈;夸张、比喻、象征、衬托、赞叹、抒情、寄意并举;同调重奏复沓、往复旋还,节奏紧凑,回肠荡气,非同凡响。

  第一首表面上是极写山之高,实质上是写红军越过高山时,所表现出的藐视困难、一往无前、不可屈服的精神气概。毛泽东引了一首民谣作为原注,那民谣正是极力形容山之高的,高到仅仅“离天三尺三”,因此“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一般的人和马都得向它屈服。然而,红军在这样的高山面前,却“快马加鞭未下鞍”。这里的“快”字是状写马的行进速度的,马在如此高山面前毫无畏色,没有止步。依旧快速前进;而骑在马背上的人则更神气了,居然还要加劲扬鞭催快马,因而人、马都飞驰而过。未下鞍,一是说红军的马过时没有卸鞍,一反民谣所说的“马过要下鞍”的习惯;二是说红军过时没有下马,当然也不会低头,一反民谣所说的“人过要低头”的习惯;那么,无疑是高山低头了。同样险峻的高山,在不同的人和马面前,出现了截然不同的情况,这便富于神奇性地反衬了红军足以征服一切艰难险阻而不为任何艰难险阻所屈服的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毛泽东写得很幽默,待到纵马扬鞭飞奔过去以后,再回头仰望,不觉猛然大吃一惊。惊,既是对极高极险的山望而吃惊,同时也传达出一种翻越高耸云天的大山后的惊喜、自豪的神情。“离天三尺三”并非实数,而是夸张,用夸张笔法极写山之高峻,从而反衬、烘托红军飞驰过山的英雄形象,突出红军一往无前的精神气概和实现战略转移的急迫心情。

  第二首表面上是极写山之大,写群山之磅礴、险峻,实质上是写红军在万山丛中英勇战斗的雄伟、豪迈的气概。毛泽东首先用大海来比喻、描写山:“山,倒海翻江卷巨澜。”毛泽东从高处放眼望去,千山万岭逶迤起伏,因而他感觉势如江海倒翻,怒潮猛卷,连天排空,汹涌澎湃。接着,又用驰骋中的万马来比喻、描写山:“奔腾急,万马战犹酣。”诗圣杜甫在《病橘》中用过“奔腾”一词: “忆昔南海使,奔腾献荔枝。”即飞奔急驰之意。毛泽东再加一“急”字,则其快如飞之速度已达极点。毛泽东久望险峻的群山,联系自己指挥千军万马南征北战的深切体验,因此又觉得它们恰如鏖战中的千军万马在奔腾。这样,毛泽东连用两个比喻,就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千山万岭的磅礴、雄伟的气势。

  但是,在毛泽东的艺术构思中,山的雄姿与红军的雄姿是相对应的,写山就是为着写红军。群山万岭的雄伟气魄,正可见红军的伟大气魄。群山万岭正是红军历经之地,因此人们既可想见红军在那里急速进军的英雄姿态,也可想见红军在那里的战斗姿态和激战场面,从而使雄姿英发、骁勇善战的红军形象,巍然屹立起来了。

  第三首写的是山的峻峭。作者用夸张与想象写出奇峰凸起的壮观景象。他用“刺破青天”的宝剑形容山的峭拔陡直,这把锋利的“宝剑”把天都刺破了,可是锋刃一点也没有残破。山的峭立与峭锐被诗人刻画得力透纸背,在古往今来写山的诗句中,可谓无与伦比,石破天惊。而最后一句的想象更是神奇,让人联想到女娲补天的神话:“共工氏与颛顼氏争为帝,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天缺,断鳌足以立四极。”神话中的天柱支撑起天空,诗人引用其意,说被刺破的青天仿佛要掉下来,幸亏这些山像坚挺的柱子支撑起天空,使之不致坠落,从而表现出山的雄伟、坚实。与上两首词相同,对山的描写让人自然地联想到与山一样顶天立地、坚强挺拔的红军战士。英勇的红军与国民党军队作战时,就像这直插云霄的利剑,又像这擎天的石柱,坚不可摧,给置民族危亡于不顾的国民党以沉重的打击。

  毛泽东的这三首小令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了云贵山峦的气势形貌。它们各自独立,但又互相补充,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诗人用如此气势磅礴的笔法来写小令,这在词的创作史中前无古人。南宋词坛豪放派的领袖辛弃疾曾经写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贺新郎》)用山的矫健妩媚来写自己的个性品格。这种散文化的写法已经是对传统本色词的突破,而千载之后的伟人毛泽东则更为大胆地运用比喻想象的手法,使用气势磅礴的语言,写出了一种具有崭新面貌的小令。虽然宋末的风雅派词人张炎曾说,“词之难于小令,如诗之难于绝句,不过十数句,一字一句闲不得,末句最当留意,有有余不尽之意乃佳”(《乐府指迷》),强调的是小令的含蓄蕴藉,意在言外,只有毛泽东这样的气魄胸襟,才能创作出如此大气磅礴的小令,可以说是大手笔、大气概。

参考资料:

1、蔡清富,黄辉映.毛泽东诗词大观:四川出版集团,2007:169-175
毛泽东

毛泽东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猜您喜欢
赏析

渡河到清河作

王维王维 〔唐代〕

汎舟大河里,积水穷天涯。天波忽开拆,郡邑千万家。

行复见城市,宛然有桑麻。回瞻旧乡国,淼漫连云霞。

赏析 注释 译文

南乡子·邢州道上作

陈维崧陈维崧 〔清代〕

秋色冷并刀,一派酸风卷怒涛。并马三河年少客,粗豪,皂栎林中醉射雕。
残酒忆荆高,燕赵悲歌事未消。忆昨车声寒易水,今朝,慷慨还过豫让桥。

赏析 注释 译文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辛弃疾 〔宋代〕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赏析 注释 译文

西江月·遣兴

辛弃疾辛弃疾 〔宋代〕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赏析

八声甘州(读周公瑾传)

王质王质 〔唐代〕

事茫茫、赤壁半帆风,四海忽三分。想苍烟金虎,碧云铜爵,恨满乾坤。郁郁秣陵王气,传到第三孙。风虎云龙会,自有其人。
朱颜二十有四,正锦帏秋梦,玉帐春声。望吴江楚汉,明月伴英魂。浥浥小桥红浪湿,抚虚弦、何处得郎闻。雪堂老,千年一瞬,再击空明。
赏析

水调歌头(寿武公望)

廖行之廖行之 〔宋代〕

韩国武中令,公望乃云孙。平生壮志,凛凛长剑倚天门。郁积胸中谋虑,慷慨尊前谈笑,袖手看风云。唾手功名事,诗句自朝昏。
况高怀,吾所敬,果难能。千金生产,一笑推尽与诸昆。所至才成辄去,不为区区芥蒂,此意有谁论。且举杯中酒,今日是生辰。
赏析

雨中花(武康秋雨池上)

毛滂毛滂 〔宋代〕

池上山寒欲雾。竹暗小窗低户。数点秋声侵短梦,檐下芭蕉雨。
白酒浮蛆鸡涿黍。问陶令、几时归去。溪月岭云红蓼岸,总是思量处。
赏析

朝中措(茶词)

程垓程垓 〔宋代〕

华筵饮散撤芳尊。人影乱纷纷。且约玉骢留住,细将团凤平分。
一瓯看取,招回酒兴,爽彻诗魂。歌罢清风两腋,归来明月千门。
赏析

西江月(夏日有感)

赵长卿赵长卿 〔宋代〕

稳唱巧翻新曲,灵犀密意潜通。荷花香染晚来风。相对恍然如梦。
有恨眉尖皱碧,多情酒晕生红。此愁不是闲浓。应为仙源倾动。
赏析

浣溪沙(初夏有感)

赵长卿赵长卿 〔宋代〕

薄雾轻阴酿晓寒。起来宿酒尚酡颜。柳莺何事苦关关。
新恨旧愁俱唤起,当年紫袖看弓弯。泪和梅雨两潸潸。
© 2023 积极知识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