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世骏

杭世骏

杭世骏(1695—1773),清代经学家、史学家、文学家、藏书家。字大宗,号堇浦,别号智光居士、秦亭老民、春水老人、阿骏,室名道古堂,仁和(今浙江杭州)人。雍正二年(1724)举人,乾隆元年(1736)举鸿博,授编修,官御史。乾隆八年(1743),因上疏言事,遭帝诘问,革职后以奉养老母和攻读著述为事。乾隆十六年(1751)得以平反,官复原职。晚年主讲广东粤秀和江苏扬州两书院。工书,善写梅竹、山水小品,疏澹有逸致。生平勤力学术,著述颇丰,著有《道古堂集》《榕桂堂集》等。

人物生平

  早年升迁

  杭世骏自幼家境贫寒,勤奋好学,年轻时偶尔过访友人馆舍,见异文秘册,即端坐那里默默记下其中要点,用功之勤,可见一斑。王瞿序《道古堂集》曰:“堇浦於学无所不贯,所藏书拥榻积几,不下十万卷。堇浦枕藉其中,目睇手纂,几忘晷夕。”杭世骏经常向他人借书阅读,并与同乡梁诗正、孙灏、严在昌等人组织读书会,互相讨论学术。雍正二年(1724)考中举人,屡次赴考进士不中。雍正九年(1731年),杭世骏在主持纂修《浙江通志·经籍志》时,坚持按事实修志,然而当时文网颇密,官府修志,要删除违碍字句,因此他的要求遭到拒绝。后曾受聘担任福建乡试的同考官。乡试的考官一般都由进士出身的官员担任。而杭世骏能以举人的身份担任考官,足以说明他在当时影响之大。 乾隆元年(1736),杭世骏应浙江总督程元章之荐考取了丙辰博学鸿词科,名列一等第五,授翰林院编修之职,校勘武英殿《十三经》、《二十四史》,纂修《三礼义疏》。

  直言贾祸

  乾隆八年,久旱无雨,乾隆帝循例下诏求直言,开御史试。杭世骏以为当今皇上纳谏入流,于是贸然上了一篇洋洋洒洒数千字的《时务策》,言“意见不可先设,轸域不可太分,满洲才贤号多,较之汉人,仅什之三四,天下巡抚尚满汉参半,总督则汉人无一焉,何内满而外汉也?三江两浙天下人才渊薮,边隅之士间出者无几。今则果于用边省之人,不计其才,不计其操履,不计其资俸。而十年不调者,皆江浙之人,岂非意见轸域?”主要内容是指责朝廷用人存在偏见。他认为天下满洲人少、汉人多,而各地总督却没有一个汉人;江浙人才辈出,但在政府中多年没有人升调。虽然,他所写的内容都能切中时弊,但清朝由满洲贵族统治,一直存在着防范汉人的心理,杭世骏恰恰是触及了“满汉畛域”这个最忌讳的问题。乾隆皇帝一见之下,勃然大怒说:“满汉远迩,皆朕臣工,朕从无歧视。国家教养百年,满洲人才辈出,何事不及汉人?”杭世骏被斥“怀私妄奏”,刑部议处死刑。刑部尚书徐本极力为杭世骏求情,称“是狂生,当其为诸生时,放言高论久矣”,并不停叩头,一直把额头都叩肿了。最后,杭世骏免死革职回乡。

  刚开始得知“罪且不测”的消息时,杭世骏正在参加同僚的宴会,还没等杭世骏从震愕中回过神来,东道主已先一步作出反应,要赶杭世骏出门,免得连累自己。此后,那些所谓的同僚如同躲避瘟神一样地躲着他,“杭往话别,辄预戒阍者拒之。”唯独郑板桥写信慰问《与杭世骏书》:“君由鸿博,地处清华,当如欧阳永叔在翰苑时,一洗文章浮靡积习,慎勿因循苟且,随声附和,以投时好也。数载相知,於朋友有责善之道,勿以冒渎为罪,是所冀於同调者。堇浦词兄,燮顿首。”罢归之初,杭世骏要么闭门不出、避人如仇,要么踟躇在距家很近的吴山幽径中。但有时他又会倒载而行,招摇过市,目无旁人地大声吟唱诗句。

  家居著学

  杭世骏性格伉直,恃才傲物。他甚至与礼部侍郎方苞发生辩论,引经据典,将一向以经学自负的方苞驳得无言以对。生活上也不拘细节,不喜欢看当时的邸报(邸报是当时政府的内部文告,只有一定地位的人才能看到)。他家居著书或讲学,闲居二十年,连当地与他年龄相仿的人做到了大学士、尚书、总督等政府高官,他全然不知道。一次,吏部尚书兼协办大学士刘纶去扬州安定书院看望他。他问刘纶:“现在做什么官?”刘纶回答说:“实不相瞒,已经做了很多年大学士了。”杭世骏感到非常惊讶。事实上,杭世骏除了平时讲学以外,把其他的时间都用于著书立说上了。尽管与他同一年考中“博学鸿词科”的许多人都做了高官,惟独他一人被遣放回家,但是他著的书却是这些人当中最多的。他较著名的书就有《两浙经籍志》、《经籍志》、《榕城诗话》、《词科掌录》等。杭世骏的诗在当时更是与厉鹗齐名,尝赋《方镜诗》二十四首,在京城被传诵一时。

  乾隆十六年(1751)得以平反,官复原职。晚年主讲广东粤秀和江苏扬州两书院。▲

轶事典故

  乾隆南巡到杭州,杭世骏也参与迎驾,乾隆见了他问道:“你靠什么生活?”杭答:“臣世骏开旧货摊。”皇帝不懂,问道:“什么叫开旧货摊?”杭解释道:“把买来的破铜烂铁陈列在地上卖掉。”皇帝听了大笑,写了“买卖破铜烂铁”六个大字赐他。

  据传杭世骏为人耿介,敢于直言。时值天下大旱,乾隆特开“阳城马周科”,测验翰林院官。意在选拔人才,帮他治理国家。杭世骏在这次试卷中直言不讳,条陈建议,提出“朝廷用人”不要以满汉划线,应该泯灭“满汉之见”。“满州贤才虽多,较之汉人十之三四。天下巡抚常满汉参半,总督则汉人无一也。何内满而外汉也?”还说:“三江两浙,天下人才渊薮,边隅之士,间出者无几。今则果于用边之人,不计其才,不计其操履,不计其资俸,而十年不调者,皆江浙之人,岂非有意见畛域?”话说得恳切。

  实际乾隆开科,取治国干才,却是叶公好龙,一旦真的听到“直言”,就怒不可遏:“怒抵其卷于地者再,复取视之”。传说人家帮他说话:他是狂士。乾隆便说:“这种狂士,只能收卖废铜烂铁!”杭世骏由是罢归田里。他回到杭州,在闹市摆了一个地摊,布招大书:

  “奉旨收卖废铜烂铁”。一时观者如堵。

  记载,乾隆问杭世骏说:“你性情改过么?”世骏回答:“臣老矣,不能改也。”乾隆问:“何以老而不死?”回答说:“臣尚要歌咏太平。”笑了笑。龚自珍《杭大宗逸事状》中则说:“癸已岁,纯皇帝南巡,大宗迎驾湖上,上顾左右曰:‘杭世骏尚未死么?’大宗返舍,是夕卒。”不知是真是假。

作者《杭世骏》的诗文
赏析

题严光传后 其一

杭世骏杭世骏 〔清代〕

坚卧难教姓氏埋,至今严濑有高台。若为不著羊裘钓,更有何人物色来。

赏析

送同年金甡之东昌

杭世骏杭世骏 〔清代〕

相守无欢悰,送子走马去。青枣不著花,纂纂在高树。

赤心持奉子,将子尚无吐。布褐有石交,簪带少肺附。

神明既不关,欢谑又何助。陈人负屯骨,握鉴定沟瞀。

薄植期前修,驽足切遐慕。回首一蹉跌,万事叹错迕。

期子金石坚,钦子文章富。惜子远行迈,郁勃发奇趣。

鹊山秋在朝,华不秋在暮。朝暮鹊华间,秋色眉棱度。

洒词搜清寒,渺渺澹思虑。维予砖瓦姿,磥砢掷霜露。

谁能不雕厉,辗转自耽误。诵子历下诗,得阴雨恐惧。

潘生珑无近情,此意或可语。索米良以艰,寄食岂容屡。

久羁童仆疑,习见亲昵斁。九十月之交,余亦奋南翥。

赏析

中宿峡

杭世骏杭世骏 〔清代〕

江流无直波,造化妙融结。凝此秋一湾,知几翠屏折。

丛芦窈然青,危石蠢尔凸。岂愁顽蛟蹲,到寺渐奔泄。

群峰密构接,高蹠忽踏裂。虹梁轶天半,垒石补空缺。

千夫挽长茭,哀过啼猿切。迢迢孤蓬眠,况有万里别。

赏析

崇圣院

杭世骏杭世骏 〔清代〕

香林曲抱流,竹户昼常阖。枯涧一彴横,清阴万竿纳。

行逢幽鸟唤,径屡黄叶踏。古柏两离立,苍色照坏衲。

植根忠孝王,历八百膢腊。孤筠倚檐空,忍草到阶合。

瘦句传惠洪,余韵尚绕榻。缅怀缔造初,辛苦把茅搭。

佛髻不受尘,禅枝稳栖鸽。寒烟冒蔬畦,不碍野花杂。

漻然梵唱清,邻磬远相答。斜阳一挥手,路转见佛塔。

赏析

秋雨 其三

杭世骏杭世骏 〔清代〕

岩扉过雨发寒皴,石色苍凉不见人。偶向翠廓閒倚拍,两枝红蓼漾秋鳞。

赏析

题陈元孝遗象 其三

杭世骏杭世骏 〔清代〕

巢覆仍完卵,皇天本至公。《蓼莪》篇久废,薇蕨采应空。

劫已归龙汉,家犹祭鬼雄。等身遗著在,泉下告而翁。

赏析

同籍有戍遣之事寄诗奉慰

杭世骏杭世骏 〔清代〕

来日何当叹大难,生全须信主恩宽。三千碛道黄花古,一两轮啼素载寒。

去国定知无胜饯,破家岂为爱微官。东西南北惟君使,好作王程戴斗看。

赏析

浈阳峡

杭世骏杭世骏 〔清代〕

浈水从西来,苦被山势缚。两崖峙苍深,巨石互绵络。

猛力不得骋,出坎仍

赏析

大庙峡

杭世骏杭世骏 〔清代〕

亭午泊中宿,已信江路陕。斜阳弄曛黄,迤入大庙峡。

瀺灂几派冲,巀嵲两峰夹。横厓窥客舟,仰首黑云压。

颇疑蛟龙宫,石柱颠倒插。怪石巧遮拦,层递俨置闸。

缘坡被菅茅,过岭叫鹎鵊。冬江风景殊,喜值我来恰。

舟师仄足行,背缆贴山胁。捷如倒饮猿,肩臂自相接。

须臾下平冈,出险才一霎。平生慕飞仙,焉得终日挟。

赏析

弹子矶

杭世骏杭世骏 〔清代〕

数峰卧未起,一峰蹶然兴。团团敛珠规,潋潋经玉绳。

遂令一卷石,乃得弹子称。坚刃削积铁,壁立不可升。

刻画出众皱,细路生榛艿。压江始讶黑,窥舰俄愁崩。

轻猱不敢踏,何况摩霄鹰。晨楫凌浩渺,万象资凭陵。

抬头惮险艰,履薄增凌兢。卧思飞仙才,兴至何难登。

袖中蝌蚪字,拿攫工镌誊。谛观仍荡荡,大笑同苍蝇。

© 2023 积极知识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